台灣文史新訊 漁夫詩歌集 詩解圖說 討論區 留言版
 
【台灣話-世界詩壇發聲】
◎封面.封底
◎台灣四佰冬 第一部史詩
◎第27屆世界詩人大會
◎目錄
◎新聞報導
◎第27屆世界詩人大會手冊封面
◎現代詩-禁果
◎第27屆世界詩人大會手冊封底
◎合影留念
◎感謝函
◎附 錄
【新作發表】
◎詩歌
【台灣白話史詩】
◎封面.封底
◎序文
◎第一輯 台灣史前史考記篇
◎第二輯 公眾人物詩評集
◎第三輯 附錄
【歸隱田莊】
◎封面.封底
◎序文
◎第一輯 台語詩作
◎第二輯 華語詩作
◎第三輯 附錄
【父親大人回憶錄】
◎父親大人回憶錄
【台灣七字仔三百首】
◎台灣七字仔三百首
【台江詩刊】
◎台江詩刊
【台灣文史營】
◎第一屆台灣文史營
◎第二屆台灣文史營
◎第三屆台灣文史營
◎第四屆台灣文史營
【土城子簡介】
◎土城子簡介
【台灣白話三字經】
◎台灣白話三字經
【虎尾寮庄志】
◎虎尾寮庄志
【臉書集】
◎臉書集(2015)
◎臉書集(2016)
【第32屆世界詩人大會】
◎世界詩人大會手冊
◎世界詩人大會詩集
【世界柯蔡宗親界總會】
◎東南亞歷史最悠久的宗親會所
◎蔡侯仲胡公陵園
◎世界柯蔡宗親雜誌
◎祭祖懇親
 
◎台灣文史營 / 第三屆台灣文史營
   文化巡禮站簡介
 
 

文●郭堯山

古鹿耳門聖母廟(古廟掘)

滄海桑田一詞如用於比喻古鹿耳門聖母廟。實在不為過。本是扼府城咽喉,素有天險之稱的鹿耳門港道,在道光初、中葉的十幾年歲月中,竟消失無蹤,令人感嘆,也使後代史家與相關團體爭論不休。

鹿耳門嶼於道光十一年(一八三一)七月十四日被洪水湮沒,以至神廟傾圮,當時供祀在廟中的一切神尊,有媽祖、觀音、善才、龍女、水仙尊王等,移至三郊總部,請三郊董事處置,結果水仙尊王寄於水仙宮。媽祖、觀音等寄在海安宮,以至成為府城流傳的 「寄佛」,到了大正三年(一九一四)土城重建神廟後,於大正五年(一九一六)才從海安宮迎回全部的神尊,結束長達八十五年的「寄佛」史話,也開啟三郊廟宇友誼之路。

在史家和相關團體爭論不休時,幸賴媽祖慈悲顯化,要化解爭論,於是在十幾年前於今鹿耳門溪北邊魚塭內相繼出土古廟的文物,計有石珠、石鼓、石獅、木香爐以及「重興碑記」、「新建鹿耳 門公館碑」等。到了一九九九年五、六月又相繼出土「箕水豹」、「神碑」、「石獅」。

文獻中也留存了一篇鹿耳門聖母廟額跋(嘉慶年間)及欽差大臣福州將軍賽沖阿所獻的「神潮助順」,可做研究的目標。我們希望各有關團體,也能體會出「鹿耳門媽」用心良苦,一切以史實為依歸,停止一些無謂的爭論,發揮媽祖濟世的慈悲心。

鹿耳門天后廟額跋

鄭兼才(代撰)

皇帝嗣統,武烈丕承;威靈遠暨,陸●水慄。蠢爾廖牽,敢謀不軌

;復以逃竄餘生,重投羅網。予既奉命東征,即馳赴鹿耳門,督水

陸軍剿捕,而汕外驚濤涌,與砲矢交激,擊沉賊船過半。生擒賊

黨數逾二百。皆逆首罪貫滿盈,彼千神怒。誅滅小醜,翊贊聖朝。

欣感之餘,敬獻神廟助順匾額,懸掛堂皇,並跋數言,以垂不朽

 

按:此跋係清嘉慶十一年,時任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,代欽差大臣福州將軍賽沖阿撰。

 

水豹

「箕水豹」石碑,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午九時,於鹿耳門聖母廟古廟遺址出土。

「箕水豹」源自四斗二十八宿之「箕水豹」。「箕水豹」屬東方之箕星,據道教經典《四斗二十八宿天帝大籙》:「箕生,中靈官神仙兵馬九萬人;太皇黃曾天中神仙兵馬九萬人;都官功曹各九人。」位於東北方十度之位置。時序逢此。乃大吉,即:

箕星造作最高強 歲歲年年大吉昌

埋葬修牆大言利 田蠶牛馬遍山崗

開門放水招財穀 筪滿金銀穀滿倉

福廕高官增祿位 六親豐祿呈安康

 

道教以「箕水豹」藉以鎮水祭溪,其功用一如陸上鎮煞之「石敢當」。

鹿耳門於清道光初葉屢遭水患,鹿耳門聖母廟亦遭水浸。時人因立「箕水豹」石碑於神廟東北方十度之前方,藉以鎮水;並舉行祭溪儀式。聖母廟舊有記載曾記此事,廟祝、乩童亦口耳相傳。惜聖母古廟於清同治年間傾毀,此一「箕水豹」石碑亦湮沒。

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管理委員,淇會於古廟遺址正進行挖掘整理,出土「箕水豹」石碑一方,其出土位置,與記載口傳相符,與「箕水豹」之所在方位亦合。此石碑為頂級青斗石,字體娟秀,獅頭(有謂係豹頭)造型與刻工皆極精緻。此石碑之出土,不僅為鹿耳門於清道光年間屢遭水患、聖母廟屢遭水浸史實得一證物:亦為古聖母廟之遺址所在得一物證。且鎮水祭溪之「箕水豹」神碑極為罕見,此碑更屬宗教信仰之重要文物。

 

竹筏港與釐金局

    道光年間台灣西南沿海海陸變化很大。到同治末年台江幾乎成為陸地,台郡三郊所賴的鹿耳門港道也成沙埔,一切的船隻只得停泊在新的國賽港(約今三股海邊),台郡三郊為了生存只得從國賽港另闢新航道,這就是所謂的竹筏港,北從國賽港南至四草湖,轉入安平港,再從古運河抵五條港區,總長約十二。三公里,在竹筏港開闢後,航運日盛,為了持久使用及維修,所以就要「使用者付費」。

因此,共設有三處「釐金局」,以收取釐金,在上游部份是接近國賽港交會處,中游(第二站)在港仔寮(今址為城西街三段一巷二八二號)。第三站下游在四草大眾廟左後方。

 

大井(紅毛井)

今土城國小校門東邊約200公尺,有一座水池。這座水池原為一口大井,地方人士稱昔為荷人所鑿,故通稱「紅毛井」。大井之南邊,昔為一高地,即「土城」所在,林木茂盛,也因為這座土城的緣故,才將此地命名為土城。「土城」附近,於戰後陸續出土壓倉烏石、石砰、船用纜繩絞盤等。以出土之實物,證明這個地方,是當年(鹿耳門港道淹沒陸化以前)的港道南岸靠內海之地。這口水井,直到土城地區鋪設自來水管以前,近二百年間,是土城聚落主要的取水井。

在這座水池的東南邊十字街路角,有一塊石碑(大部分已沈埋在土裏),是「三郊立鹿耳門界」碑。此碑位置未經移動,是來邊固定的第一塊碑。

 

鄭成功登陸紀念公園

    史料載,鄭成功於明永曆十五年(一六六一)四月初一黎明率軍來台,抵鹿耳門外沙汕時,辰時天亮登上鹿耳門嶼向媽祖祈求,不久之後海水高漲數丈,於是百艦沿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,寫下復台的第一步。

    據文史前輩黃典權教授等考證,鄭成功登陸鹿耳門的地點在紀念公園北邊附近,因此政府於民國五十年鄭成功復台三百年時,在今址開闢公園以資紀念。

 

北汕尾城隍廟

    此廟位在古鹿耳門水道的西北邊,附祀一些不幸遇難的無主孤魂,今在台灣沿海一帶海邊都有這種奉祀漂流屍的小廟。因此北汕尾城隍廟前就是海邊的最好佐證,成功大學黃典權教授於廟旁立有一碑記如下文。

 

青草崙古北汕尾城隍廟碑記   黃典權

    青草崙北汕尾城隍廟,由來久矣。古鹿耳門港舟楫出入,賴庇心安,村里禱祈,靈應如答。故老相傳,是處原長白尾麻藤一株,化齒為甘,泉清可飲,遐邇知名。荷蘭人至,斲而使絕:幸城隍座鎮,精蘊莫央。

    廟自草創。修茸時舉。逮丙申重修,規模始具。歷五十六載。歲屆辛酉,大行韋新。構締輪奐,益懋觀膽。蘇南成市長,廣探興情。行香遂及。賭廟前曠緲。佳域天開,乃就之以闢臺南下第一公墓公園焉。行見神光彌昭,而園景日莊矣!是為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龍溪黃典榷敬識於成功大學歷史系

    中 華 民 國 七十四年         

 

七股潟湖

    七股潟湖雖然不是台江內海的遺跡,可是它卻是台江內海的縮影,冥想渴湖的東邊就是赤崁(台南市區)一帶。而西邊的網仔寮汕就是北汕尾島。頂頭額汕就是大員島(安平)。潟湖本身就是可泊千舟的台江內海。

    而在海面上的這些沙汕並不是一夕而形成,它首先是受到河川將沙沖刷到海,又受到海潮將這些沙推到一個地點,經過長時問多次的累積,及一些海邊植物生長的覆蓋,慢慢的形成沙汕,也因它的外觀都是中央高,四週緩坡。從海面上看去,似一條大魚的身體,大魚先民都稱它為鯤魚,所以似魚身,就稱為「鯤鯓」,如「七鯤鯓」、「南鯤鯓」、「青鯤鯓」.…‥等。

    沙汕不是死寂的地方,而常有一些飛島、小動物活躍在上面,所以它又是自然生態的寶地,也能在此觀察到自然界的「食物鏈」。

    潟湖更是養活附近居民的大地之母。附近居民自祖先以來,都會在潟湖繁殖海產,也造就七股海產成為全臺的美食之一。

 
   
 
最佳瀏覽畫面1024 x 768 鹿耳門漁夫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©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網站設計:神網網路      聯絡我們:chi@luerhmenfisher.com